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内容
江西工程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赋能新质生产力:AI+教育助力学校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本网讯 于永清 报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实现强国目标,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实力、人才是保障。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以无可比拟的强大力量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迈进。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亦发出号召:“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贯穿至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整个过程、所有环节。”学校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谋求变革,开启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全新篇章。学校董事长杨显阳表示,人工智能为科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更为高效的解决办法,同时为智慧校园赋能,增强学校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掀起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面前,学校能够精准识变、科学应对、主动求变,制定出台了《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开启“人工智能+教育”的崭新篇章。该方案聚焦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清晰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措施以及保障机制。学校以高质量开展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构建起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教师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提升、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人工智能招聘优质人才这“七大工程”,全力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全新生态。
实施“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工程”。学校借助AI技术,实现对学生个人信息、学习成绩、奖惩状况等的自动化管理与分析。依靠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迅速且精准地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学生工作处的决策给予有力的数据支撑;学校紧密依照《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领》,适时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修订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将AI素养要求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和毕业要求,并分解至通识课与专业课程体系,设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三维目标,着重数字赋能和应用创新,培育掌握数字化知识、具备数字化思维、熟悉数字化技术的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2024年4月,学校成功获批工信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5月26日,学校顺利召开江西省首届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研讨会暨江西省工业信息安全产教联盟成立大会,吸引来自省内外高等院校、企业的100余人参会,有力推动了工业信息安全领域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实施“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教师培训体系中增加“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模块,促进全体教职员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2024年6月,学校成功入选“新余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数字学习类)”,其中15名教师入选新余市数字经济人才专家库,其中产业类专家9名,技术类专家6名。2023年投入100余万选派30余名教师参加华为高级工程师认证培训考试;结合华为harmonyOS人才的需求,与华为共同承办了江西省暑期师资培训,来自省内各大高校6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2024年7月,学校邀请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专家——原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举办《数智时代高等教育变革趋势与创新策略》的专题讲座,深入分析数智时代知识与学习的变化趋势。2024年7月底至8月初,学校投入30余万元选派50名教学管理人员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教学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数字化素养与管理能力。
实施“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学校主要建设三个层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即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人工智能素养专业选修课+拓展普适类人工智能应用公共选修课为基础,且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提高学生智能素养、创新能力和智能时代终身学习能力。此外,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个校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引入行业企业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案例,加快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建设进度,每个专业至少建成2门校企合作课程或者至少打造一个校企合作团队,学校初步立项12门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加强与企业共同编写数字教材、慕课等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数字教学资源。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工程”。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课程改革,通过AI、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全过程全环节,为学生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针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训、考,“一站式”教学+实训平台解决方案,学校与百度公司共同建设《大模型教育应用》课程等系列专题微课,打造人工智能讲师团,计划2024年9月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使得学校更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确保资源能够更有效地用于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自动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为教师提供实时反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实施“教师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利用AI进行文本挖掘、图像识别、语音分析等,以便更好地提升学校科研能力。学校通过使用智能搜索引擎和文献管理工具,教师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资料,节省时间和精力;可以帮助教师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率,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帮助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通过使用AI技术分析历年的科研项目申请数据,让教师了解申请趋势和评审标准,从而提高申请质量,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评估学术成果的影响力。教师可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教师可以对论文、专利等学术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实施“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基于知识图谱,建设规划合理、层次清晰、精准高效、动态交互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库,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支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引入行业企业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案例,校企共建慕课、微课、教材、项目库、案例库等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数字教学资源。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个校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引入行业企业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案例,加快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建设进度,每个专业至少建成2门校企合作课程或者至少打造一个校企合作团队,学校初步立项12门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加强与企业共同编写数字教材、慕课等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数字教学资源。
实施“搭建人工智能平台,虹吸优质人才工程”。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性,能够在现有人才“流量池”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释放好人才“虹吸效应”,从而保障学校人才“流量池”水光潋滟。学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从简历中提取关键技能和经验信息,并与职位描述进行匹配,可以虹吸精准人才,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人事处利用AI技术为新教师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且通过分析新教师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职业目标,推荐最适合的培训课程和发展计划。
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据学校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李冠湛介绍,为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校园,学校投入900多万元,建设12000多个信息点,打造全光校园,无线全覆盖,万兆到桌面,提升全校师生的上网体验及办公效率;投入300多万元,升级中心机房,建设网络安全管理中心,保障中心机房合规、安全,确保信息平台和数据的安全使用和运行;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算力中心,为AI+智慧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算力保障。学校还结合国内大模型实现多种功能应用,如建建设江工数字人IP,让数字人为江工代言,给师生提供活灵活现的数字人在线咨询、迎新咨询等服务。
学校用人工智能“金钥匙”开启学校教育之门。“在校园设施方面,学校实现了多种全覆盖,如智能门锁、智慧消防、AI摄像头、智慧用电、智慧用水等,全面开展线上查寝签到功能,数据精准推送,家校联合保障校园安全。智慧教室覆盖率达70%,为教学提供便捷高效的环境,还能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在线辅导和答疑服务。此外,建设虚拟实验室和实践环境,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李冠湛介绍说。
下一步,学校将基于前期数字化校园建设及混合式教学改革基础,依照《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实现“七大工程”建设目标,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设立一批“人工智能+教育”教改项目,选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开发一批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资源;在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推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次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编辑:谢旻旻
一审:谢旻旻
二审:何 凯
三审:于永清